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
计算机领域知识繁杂、且更新迭代非常迅速,对于计算机学习者而言,这也意味着,传统的以线下课堂、纸笔记录为依托的学习模式,很难再支撑住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。对此,除了抓住领域的核心知识脉络,也需要对学习本身有切入本质的思考和体悟,以及个人在学习环境、工具等方面有所革新,才好接住技术发展变化浪潮的冲刷。
进一步说,这就涉及到关于如何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建立的话题,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,主要服务于学习的整个流程。前文提到的 DIKW 的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在理性视角在此支撑起一个架构。简而言之,涉及到一个 Data → Information → Knowledge → Wisdom 的转化,具体展开主要是四点:
- 获取数据 Data:获得学习材料、教学、笔记等外界的数据。
- 接收信息 Information:结合自身的积累,从数据中获得信息。
- 总结知识 Knowledge:个人根据所接收的信息,整理总结提炼,形成属于自己可依赖和复用的经验,也就是“知识”本身。
- 通悟智慧 Wisdom:在知识的积累上,逐渐打通某个领域的认知,到达某种融会贯通、灵活应用对应领域知识的境界,人们称之为“智慧”。
去构建一个支持 DIKW 过程的体系,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视角去入手,对内主要是个人的知识管理工具体系的搭建,作为学习过程的支撑;对外则涉及到知识的共享,以及讨论环境建立等方面,服务于自身知识与他人的交流碰撞。
对内的支撑
对内的支撑的构建,主要着力于外界信息的固定,以及信息的整理与链接,关注在 DIKW 模型中的 Data 与 Information 层面。
由于现在的互联网信息非常庞杂,为了方便整理,首先第一步可以先完成外界信息的固定,也就是获取数据的 “Data” 阶段。数据的类型有很多,可以是一段文本、也可以是图片、也可以是音频、视频、乃至于 PDF 文档等等。在具体工具选择上,一个大的目标是方便阅读,以便帮助你从中获得合适的信息,转入 “Information” 阶段。
固定大量数据之后,查找的难度开始增加,且需要注意到其包含信息间的关联关系,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分类索引、相互链接的建立过程。对于这样的链接,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控制住每一段数据的粒度,避免查找负担太重。对于这样的拆细粒度,借助 Notion 的概念来说,可以是一个 Block(信息块)的单位,我们再基于这个 Block 再去做组合与链接。Block 之间组合与链接起来,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,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去在其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信息,并促进这一学习过程往 Knowledge 和 Wisdom 的角度去进化。
上述相对抽象的描述,也是我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场景的一个概括。PKM 工具千千万,在具体实现上,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,你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去做选择,找最适合当下自己的工具。不同工具之间大体思路是相通的,首先先养成记录和固定信息的习惯,然后再结合自身学习的需要,进一步优化这方面笔记涉及到的方法、工具等等。
一些比较优秀的软件推荐:
- 信息固定:Flomo (适合碎片文字、想法) / OneNote(与纸笔的结合)
- 信息整理:Notion / 幕布 / Logseq / Obsidian
对外的碰撞
学习的过程,并不是一个人闷头的信息输入,对外的发表、交流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。与他人的交流碰撞,一方面是类似“费曼学习法”的促进作用,另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形成一个反馈,察觉到想象与现实的落差,可以从更务实的角度去检验、完善自己的认知。
对于讨论来说,相比于直接微信、Q群发问题,更合适的载体其实是 Web,它具备穿透各类讨论上下文环境的能力,无论这个环境是否公开。基于 Web 的思路,你可以把你想要表达的都集中在一个文档,然后通过 URL 链接的方式共享给他人,他人可以通过这个 URL 来快速进入你这个问题所在的上下文,再结合自身的经验,为你提供更多的思路,无需单独再为此操作下载软件、添加账号等影响讨论意愿的繁琐流程。
把问题通过 URL 链接共享的方案有很多,除了在线文档(腾讯文档、飞书、语雀等),还可以是知识管理工 具的公开链接、论坛帖子(如 0xFFFF),再硬核一些也可以是你的个人网站的文章链接。
当这样的 URL 共享形成习惯,你就可以把一些相对完整的想法整理成文章,一方面它是一个承载不同上下文讨论的载体,帮助你与他人交流碰撞,完善认知;另一方面这样的思考积累多了,它会成为你的一个名片,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认识你,积累不在于量,更在于质,即你在其背后的思考和付出。
对于个人网站建设的一些建议:
- 注意 URL 的格式,域名、页面的路径应适当有些设计,方便搜索引擎索引以及分享他人
- 可用 Markdown 格式组织文章,通用性较强,无论是个人知识库还是各类专栏平台都支持
- 设置 RSS Feed,方便关注者能快速订阅你的站点的更新
总结
有意识地构建好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,从对内和对外的视角,在稳住 Data → Information 过程的同时,通过持续专注的思考、讨论与交流,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促进 Information 到 Knowledge 的转化,乃至于量变构成质变,达到融会贯通的 Wisdom 境界。在这其中也因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架构,让你这一整个学习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加,更加专注与高效,助力你在技术世界走得更高更远。